展览回顾:振动的云层

由设计互联发起的首届设计策展计划孵化的展览“振动的云层”将于4月30日在招商蛇口旗下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园景展馆开幕,展至7月18日。展览由蔡艺璇策划,12位参展艺术家、建筑师、学者和音乐人分别来自阿根廷、芬兰、美国、瑞士、西班牙、新西兰和中国七个国家,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+ Renfro、艺术家Tomas Saraceno、来自深圳本地的建筑师黄泽林等创作者,呈现了来自气象科学、艺术感知、建筑设计多个维度的12件(组)作品。
中国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杭间,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、教授宋协伟,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、硕士生导师张欣荣,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秦丹枫,以及设计互联总监赵蓉出席了开幕式。
一个神秘且轻盈的世界:
振动的云层
空气的自然,物理空间的意义,及生命内涵

Karolina Sobecka 《记忆、理想与建设》




赵潇潇 《可感的云层》 装置合作艺术家:聂梓伦

Janine Randerson 《云的反射率》 《气的化石》

一楼展厅;摄影:卓泓泽 DUO建筑影像

舞者潘晓梅演出
空气无形无相,却可以承载湿度、温度、闪电、云层、风、污染物、无线电波、飞鸟与尘埃。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、建筑与山川、现实与虚拟平台之间,构成了我们共同呼吸的环境。由空气所引发的关于“宇宙、生息、自然”的哲学思考也贯穿古今。展览聚焦在空气政治,以及它所包含的生态、空间和物理意义,以及生命内涵。通过建筑装置、多媒体影像、声音系统和漂浮平面,创造了一个光影交织、轻盈灵动的世界。

西方哲学注重空气的物理属性。古希腊人设想“以太”为一种“居于天空上层”的物质,是除水、火、气、土之外的第五元素。随着后世宇宙学的发展,以太又意味着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,带有力学属性,提供了电磁波、引力、以及潮汐作用的介质环境……即使后来的宇宙学推翻了种种假想,但空气作为介质的意义,以及物质之间的状态,一直延续。
东方的气息流转则更为精神性,与生命本体相连。道家认为物质是由气构成的。开天辟地之时,阴气阳气交合,浊的气体下沉形成地面,而清的气体上升形成天空。世界是在气的运动下产生,生命的过程也是一种气化的过程。
无论东西,空气作为物理条件都贯穿了我们生存的整体环境,而它作为流转于天地与身体之间的气息,更是滋养了生命。而我们现在面临的严峻问题却是: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不断将碳物质和温室气体送入大气,将大气由自然转化为人工的产物。空气作为公共界面,流转于不同的生态圈层之间,也在数字控制和资本的驱动下不断受到侵占:化学物质占领云层,可吸入颗粒物漂浮在肺部,电磁辐射包围着地球。在这样一个时代,如何呼吸?如何抵抗气候变化和对地球的资源开采?设计师如何介入气候调节及空间设计?对不可见环境的数字呈现如何改变我们对环境的认知?


摄影:潘锦心

孙雷《暖水待风》
摄影:卓泓泽 DUO建筑影像
早期宇宙的历史可以用三件事来概括:体积增加,时间流逝,以及温度下降。就我们的宇宙而言,这三件事讲的是同一个故事:随着空间扩张,时间流逝,温度也下降了。其中只有一个过程需要具体研究,人们选择了温度。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天气,这并非偶然。美国的新英格兰人抱怨东风的到来,中国人耐心等待着第一场春雨唤醒已经播种的土地,阿拉伯人一遇见陌生人就会询问雨到底下在了何方。暖水在等待风。
独立音乐人孙雷的《暖水待风》是一个声音生成系统,6个声道不断变化,创造了一个环绕全场的声音环境。同时展出的声音作品还有梁奕源的《甲亥》及《乙午》。



黄泽林 《楼板》
建筑师黄泽林在双层挑高空间中引入了一个“漂浮”的透明楼板,将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基面引入建筑,顶部的光线透过透明楼板达到地面,渗入了新的色彩和光影;装置以环境为主体,薄膜为容器,从不同角度观看,周遭的环境、光影勾勒出漂浮楼板起伏的表面。

从地表到万米高空之间并非真空,而是充满了微观粒子的振动,水汽波、通讯信号和宇宙射线,嗡鸣作响的无人机等高空作业。“云”与“云平台”同构,自然现象的振动、通讯网络的电波振动以及无人机对地表的实时监控,占据了同样的空间。从物理空间到虚拟平台,网络将我们自己拓展到多个终端和数据库中。与此同时,人们对空气的认知依赖技术与图像数据。只有从宇宙回看包裹陆地的大气,将整体环境视作客体,大气才成为可被编辑与创作的媒材。占领云层、与占领云端,成为了新的占领陆地与身体的方式。



